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媒体报道

石家庄市农科院:为乡村振兴注入科技力量

作者: 审核: 上传: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 2023-04-06

一年春作首,奋进正当时。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把“抓科技项目、下基层服务”作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要事,以“等不起”的紧迫感、“坐不住”的责任感、“慢不得”的使命感,主动出击,奋勇争先,奏响最美的“春天序曲”。努力为乡村振兴持续注入科技力量。

“作为全市唯一的农业科研单位,努力多争取承担国家、省市级重点科研项目,培育重大科研成果,助力乡村振兴是我们的责任和目标”。石家庄市农科院院长田国英说,近年来该院紧紧围绕乡村振兴农业多元化的需求,坚持“开门办院”的发展理念,通过整合科技资源,调整科研发展方向,加强科研平台和团队建设,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合作,全面提升科技创新和服务水平,推动了当地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优化改革创新——学科建设在机制与体制创新中实现新转变

“经专家现场实打实收,俺种的夏播大豆亩产349.4公斤,在大豆高产竞赛中取得‘全省第一’!”无极县泰鑫家庭农场主郎栓平说,去年他种植的100亩“石豆8号”再创高产。

“去年,小麦新品种‘石麦26’春灌2次水,取得亩产806.9公斤。另一个新麦品种‘旱作雨养’,经专家组实打实收,亩产541.41公斤,实现了‘零水超千斤’。”田国英说,在干旱少雨的华北地区,种植推广节水小麦品种意义重大,完成的“节水优质新品种培育及应用”居国际先进水平。

近年来,该院依托“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和“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海河综合试验站”,在保持优势学科的基础上,不断向蔬菜、林木花卉、毛皮动物、农业信息技术以及农业集成综合技术等研究领域延伸,多项研究达河北省领先或国内领先。其中,研发的“设施蔬菜生态环境智能调优控制技术及装备”项目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进一步完善科研推广服务机制,引导科技人员包括优势资源‘下移’,实现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意识的转变”。该院副院长田东良说,该院创新了节水优质育种新技术,培育出“石麦”系列小麦新品种13个,其中一个小麦新品种,被农业农村部列为黄淮麦区7个绿色节水品种之一,连续7年被列为全省节水区试对照品种和主推品种。同时,培育出大豆新品种21个,及大白菜、大葱、洋葱、芸豆、萝卜、甘薯、秋葵等新品种19个。其中,用三系杂交育种新方法,培育出大葱新品种“青杂2号”,填补了该省杂交育种大葱的空白,打造出赞皇“万亩大葱基地示范县”。

“十三五”期间,该院共承担科研项目 160 项,其中省级以上科研项目94项,国家级项目及子项目13项,省级以上项目数量较“十二五”增长47%。取得科研成果327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成果34项(次)。仅2022年8个学科取得11项科技奖励,其中3项成果获得河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获奖数量和等级均居市级科研单位之首。

广泛开展合作——协同创新在园区与产业发展中实现新跨越

“这些新品种西瓜都是市农科院的,一亩地能挣两三万元。”日前,在新乐市小流村瓜果种植基地大棚里,瓜农韩国锋正在收拾挂果的秧苗儿。

“与之前合作不一样儿,这次是寻求新的重点合作项目,初步与都市农业和农业信息两个研究所达成4项合作协议。”2月11日,为落实石家庄市政府与中国农业科学院签订的《科技战略合作协议》,该院组织有关学科带头人到中国农业科学院进行了深入对接洽谈。

开春以来,该院相关课题专家奔赴赵县、栾城、藁城、正定等10个县(市、区)田间、大棚里,查看麦苗根系、马铃薯种薯催芽、大棚蔬菜秧苗、甘薯育苗、苹果和葡萄的剪枝等,还组织了30名“农科专家太行行”技术报务活动。截止3月底,共开展科技下乡、现场指导、技术培训125场次,直接服务农民达3500人次。

走进该院赵县试验基地,映入眼帘的是绿绿油油成片的小麦试验田,再往里是一排排、一栋栋设施蔬菜大棚,处处是农技人员忙碌的身影。据介绍,这里有综合实验楼、组培室、智能温室、种子库房、培训中心等设施,科研条件完善,成果转化承载力较强,吸引了来自国内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等16家科研院校,27个科研团队的实验项目和成果转化,已成为京津冀区域科技合作创新示范基地,集中展示现代农业“新成果、新技术、新装备”。

田国英说,该院实施京津冀重点合作研发项目达45项。五年来,来自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等10个省(市)的3789个蔬菜新品种在基地园区示范种植,引进了水培韭菜、封闭槽式栽培、大白菜丸粒化播种等多项国内领先新技术。352个蔬菜新品种实现转化推广,加快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促成了数十家蔬菜生产加工企业与京津市场流通企业合作,促进了当地蔬菜产业发展。

强化创新引领——科技服务在基地与平台建设中实现新提升

“去年新品种土豆,专家测产每亩4869.73公斤。”在新乐市盛辉土豆合作社薯田里,合作社负责人郝胜辉说,他在沙地采用绿色高效生产技术种植“石薯”土豆,创下了河北省二季作区马铃薯栽培的高产纪录。据了解,该院培育“石薯”系列马铃薯新品种5个,已推广种植面积100多万亩。

“农业在发展,技术服务理念和措施必须转变。”田国英说:“我们整合全院优势资源,重点加强科技服务基地和平台建设,努力建设一支‘成果就地转化、项目直接落地、服务持续跟进’,直接服务农民和农田的科研队伍”。

立足地方农业科研实际,该院以“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为依托,实施了一系列科技服务措施,创新“院地合作”科技服务新模式,通过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示范展示,培训指导农业技术和提供科技咨询服务等方式,不断提升从业人员科技素质,提高当地农业生产力水平,解决农业产业发展中的实际难题,努力打造有特色的典型示范基地和乡村振兴的样板。

此外,确立“科技创新”与“科技服务”双向并重的原则,设立科技服务专项, 组建科技服务团队,开展“院县、院村、院企、服务联盟”四种合作方式,和“科技示范村、示范基地、展示田、空中课堂”四种服务模式。通过开展“院地共建”,开展“现代农业科技进校园”、“农业科技开放周”等主题活动,已累计推广新品种、新技术200余项,示范科技成果90项,年推广应用面积1200多万亩。

据了解,目前该院组建了以42名省级科技特派员、18名市科技特派员、12名“三区人才”为核心的19个科技服务团队,重点围绕158个示范种植养殖基地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171项,年成果推广应用面积1000万亩以上,32个品种和11项技术被列为国家、省市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不仅提高了农民的科技素质,还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如今,在石家庄市农科院科技服务基地,实用新技术和新成果已成为乡村振兴的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