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立芳 通讯员 康会敏
等待一场雪,是麦田的祈盼。
我市迎来今年冬季首场飘雪当天,市农科院院长田国英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去田里看看麦子!他立刻联系有关科研科室,对接农作物生产、设施蔬菜生产等基地、联系点。
降雪次日,我市气温低至-7℃,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市农科院小麦研究中心主任何明琦研究员和团队同事一大早就驱车来到辛集马兰试验基地的麦田里。寒风吹得人瑟瑟发抖,踏雪前行,脚下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试验地的麦苗在薄雪地中偶尔显露。
“这次的雪虽然只有1至2厘米厚,但也能缓解麦田干旱。”何明琦俯下身子仔细查看麦子的长势,他说,雪的到来让麦田增加了湿度,增加了表土墒情,雪后低温环境也能冻死部分虫卵,减少来年虫害发生风险。
虽然降雪是好事,但后续持续低温冰冻天气可能会对弱小苗、旺长苗造成一定程度的冻害,从而危及麦苗的春季生长。“株高:15.2cm,叶片数:5.4,分蘖4个。”何明琦神情专注地记录着日期、气温、定位等这些小麦苗的身份信息。
“这次降雪对小麦有啥影响吗?”在马兰村示范田,村民看到专家来了,都围上来问。“冬季降雪可以有效补充麦田墒情,雪量较大还可以对麦苗起到保温作用。但这次降雪雪量较小,保温与补充墒情的作用有所缓解。”何明琦一边挖开脚下的土壤指给大家看,一边回答问题。
“何老师他们就是‘庄稼医生’,专门给小麦开处方。”马兰村示范田村民师书茂笑呵呵地说。
在这些村民的记忆中,过去的十多年里,每逢小麦生长的季节,尤其是出现恶劣气候以后,何明琦和同事总会来到这里与查看小麦长势,开具良方。
走出田间,鞋上已沾满泥土,小麦专家都不约而同地呼出热气,搓了几下冻得通红的双手,走向下一片麦田。
“今年入冬降温快,小麦冬前抗寒锻炼不足,11月底的快速降温对小麦形成了近年来较严重的冻害,冬季干旱与后期的极端低温都会加重冻害,今年小麦返青后大家要格外注意,针对冻害麦田要进行分类管理。”短短的几十分钟内,市农科院的专家们已经为麦田开出特有的“药方”,还不忘叮嘱农户注意留意麦苗的生长情况。
“每个小麦品种都有不同的生长特性和抗逆性,异常气候出现的时间每年也是不同的,品种与气候组合起来就会出现很多种情况,一个品种在当地表现很好,但可能在其他地区就不适合种植,不同的品种需要不同的地块,需要我们持续进行考察。”何明琦和同事们的日常工作,就是作为小麦新品种的“摆渡人”,为小麦新品种进入希望的田野进行“安检”,选择最适合当地种植的小麦品种,再加上良种配良法,会让百姓有个好的收成。
据了解,每年市农科院试验的小麦新品种就有500个至600个,再加上承担的国家、省试验的新品种,每年有近千个。
“我们现在做的工作是为了等到开春麦子返青,为新一轮的春耕提出最科学的管理方案。盼着春日,也盼着丰收。”何明琦说。